非遗老中医袁希福:用传统医药守护癌友健康
稿源: 深圳观察网 编辑:匿名 时间:2024-09-29 14:13:26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发布关于'非遗老中医袁希福:用传统医药守护癌友健康'的内容

“袁院长,我肚子里不知是胃热还是肠热,这几天一窝一窝地排热气……胃胀……手脚、鼻子、肛门都烂……”罹患直肠癌的王阿姨来到了会诊室内,详细诉说最近的情况。

“黄连、大黄、白鲜皮……”望闻问切后,袁希福院长拿着红色水性笔在纸上写着,并向一旁的学生和病人讲解药效和病理知识。

“中药加靶向药,肺上的结节能消掉吗?是恶性还是良性?”王阿姨术后一年肺结节增大,化疗2次肺结节还是增大,吃了靶向药皮肤发烂,这让她心里难安。

“中药加靶向药加化疗加什么,都很难说做到。现在还不确定是肺转移,还是肺上自己长的……”

“让放弃治疗!”一旁站着的王阿姨的丈夫,突然接了一句话。

“啥?哪个医生给你说的?”听到这袁院长有些生气,“放弃啥?她是预后性差,吃中药会好一些。”

“医生说,不治的话,8个月!”

“不要相信那个判断!”

听到袁希福院长的话,王阿姨的丈夫有些激动:“能延长她的生命,我给你送锦旗!”

“他说放弃不对,你得有信心,过去的病人化疗没效,西医他们就要放弃,然后病人转上中药治疗。现在呢?这几年出了靶向药。化疗没效,让吃靶向药,靶向药吃了一段时间又没效了……”

说到这,袁希福院长拿出了一张在长城上与康复患者的合影,指着抗癌9年的肺癌患者麻秀清激励道:“你能看出她肺癌9年了?凡是我治疗过的,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满面红光。‘扶正’是我最主要的观点,‘扶正’的人能够带瘤生存,特别是对老年病人和晚期病人,唯有正气强,阴阳平衡,才能够带瘤长期生存……”

这是非遗“袁氏中医疗法”第八代传人袁希福院长坐诊时的场景。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寒冬酷暑,每周一早上八点,他都会如期来到会诊室,一个茶杯、一支红笔、两个脉枕,从早到晚,直至将当天所有来诊的患者看完。因为,他知道这些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不远千里而来,他决不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而“怀慈悲心,普救含灵,做苍生大医”亦是祖训!

非遗“袁世中医疗法”是河南原阳县袁氏中医世家历代先祖临床实践的智慧结晶,始于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传承迄今已历八代223年。“袁氏中医疗法”第一代传承人袁积学,留存有嘉庆辛酉年(1801年)秘方册;第二代袁允治,保存有同治九年(1870年)秘方册;第三代袁应清,专于行医,惠及乡里;第四代袁兆琮,留有光绪五年(1879年)《菊臣手领》秘方册;第五代袁荣禄,儒医兼通,在中医内科基础上发展眼科、喉科;第六代袁体用著有《丸散本》一册;第七代袁彰乾著有《中医土单验方》一册。

袁希福,作为非遗“袁氏中医疗法”的八代传承人,12岁时便在祖父袁体用的教导下,学《汤头歌诀》《药性总论》《本草纲要》等中医名著。祖父八十岁生日时,将家传几代全部秘本交给了他,他为此废寝忘食,认真研读,后更是在中医药学校系统地学了中医。1981年,袁希福在大学毕业后,便时常在临床工作之余深入农村为父老乡亲义诊。一次,他诊治了一位罹患食道癌的老人,为其延长了两个月的生命。当时正值麦收农忙时节,割完麦子要15天,而老人从外地医院拉回乡里时,已经躺床上不吃不喝了,生命垂危。袁希福便找了祖传秘方,配好药材,研磨成粉,配合蜂蜜,喂给老人。原本滴水不进的老人,竟喝下了秘方药,但若不加上药粉,他就又喝不下任何东西了。而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袁希福一次又一次看到身患肿瘤的农民在大城市几经周转、倾家荡产,最后无药可医不得不回到老家。他看到癌症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看到了他们绝望又渴盼的眼神,他暗自发誓,要尽毕生心血和精力降服癌魔。为更进一步学,他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等进修,并跟随中医肿瘤泰斗余桂清教授学

2002年,袁希福创办了“上海希福抗癌免疫研究所”,想要将家传方和自己的经验方,开发研制成药,方便临床使用。但随着临床的深入,他更进一步认识到: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过程,患者的治疗是呈动态变化的,绝不是一方一药所能应对的。于是在2007年,他又带领团队创办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服务更多肿瘤患者。在四十余年的学研究及临床经验中,他先后总结提出:“癌症不是单一的局部病变,而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如果不从根本上彻底调理紊乱的内环境,就不可能长期稳定,更不可能提高治愈率;肿块的大小与患者的生存期不成正相关,而元气的盛衰与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他将数十年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与传承百年的《袁世医方》进行优化组合,逐渐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抗癌“三联平衡疗法”。这一疗法以“虚”、“瘀”、“毒”为关键病机,通过“扶正”、“通瘀”、“排毒”的方法,调理人体紊乱的内环境,实现阴阳平衡、五脏六腑平衡,从而使人体回转到自然状态。

李梅红,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人。2012年10月29日,在卫辉医院查出脑部有阴影,后到郑大一附院查出“第四脑室占位”。11月1日进行了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第四脑室髓母细胞瘤。之后,李梅红接受了放疗、化疗、光子刀。但2013年8月,她的脑瘤还是复发了,她又开始了化疗,还用上了昂贵的美国进口药“贝伐单抗”,但效果都不好,到最后她全身上下只有两只眼睛能动。当时她的治疗费用已经达到五六十万,郑大一附院怕她家人财两空,劝说父母带她回家。但李梅红的父母不愿放弃,找到了袁希福,说“哪怕让俺闺女多活一天,我都高兴!”袁希福先开了7付,让他们试试,看能不能喂下去。父母一勺一勺喂给李梅红,7付药喂完,竟然疼痛减轻了。此后,李梅红坚持服用中药,而考虑到她的经济情况,袁希福院长也尽量减免诊疗费用。2014年,在父母的帮助下,李梅红还开始了康复训练,捡豆子、挂铁环、扶着双杠走路等等,慢慢生活能自理了。后来,她还开了家网店,开启了新生活。2024年4月26日,李梅红与父母一起参加了“袁希福老中医与他的千例癌症康复患者——2024龙年中国行”开封首站公益活动,并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抗癌心路历程。

此外,还有来自洛阳的抗癌24年的巨型肝癌患者白淑彩;来自山东菏泽抗癌24年的脑瘤患者马先蕊;来自开封的抗癌13年肺小细胞癌患者车平安;来自山西长治抗癌13年的胃癌患者常雪明;来自美国的抗癌10年的前列腺癌患者马树勋……都在中医药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为更好地传承“袁世中医疗法”,袁希福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作为非遗“袁氏中医疗法”主要传承实践场所,为早、中、晚期患者提供中医系统方案及健康指导,力求帮助癌症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2021年12月,袁希福被郑州市卫健委遴选为“郑州市基层中医传承特色疗法工作室”传承指导老师,经郑州市财政局拨专款20万元,支持中医特色疗法传承;2023年12月,“袁氏中医疗法”在传统医药类目中被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袁希福院长被认定为第八代传承人;2024年8月20日,经郑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郑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公布郑州市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名单。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正式成为“郑州袁氏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袁希福任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袁世中医疗法”传承百年,是在一代又一代传承的基础上完成的。袁希福始终带领团队,传承学术思想,发扬流派特色,立足临床,培养传承人,宣传中医特色,扩大流派影响,让更多肿瘤患者受益于中医。袁希福自传承“袁氏中医疗法”临床实践以来,累计诊疗患者超20万人次。从2004年至2017年,袁希福带领团队已经成功举办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每届大会均有百余位抗癌明星到场参加分享经验。2024年,又分别于4月26日-27日河南开封、5月29日-30日湖北武汉,6月27日-28日杭州西湖,7月11日-12日北京,8月15日-16日河北秦皇岛,8月23日-24日山东泰安,9月20日-21日山西太原举办“袁希福老中医与他的千例癌症康复患者——2024龙年中国行之九省市走访”公益活动,分享“袁氏中医疗法”临床经验,为众多癌友家庭树立了信心,也为中医临床工作及文化传承积累了大量的真实验案和病例资料。

非遗“袁氏中医疗法”是中医药学的流派之一,而中医药不仅仅是医学体系,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袁希福院长以其矢志不渝的坚持,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如袁希福院长这样的中医人,共同携手,守护癌友健康。


编辑: 匿名

本文网址:http://mccsz.com/news/1083386.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匿名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深圳观察网的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